一马当先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新兴板块强势崛起
上周以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三一集团子公司三一国际等工程机械企业陆续发布了2021年“成绩单”。整体来说,喜大于忧。喜的是,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大多实现同比增长;忧的是,随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以及工程机械行业增量触碰“天花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增速开始放缓。
几家企业之所以能逆势增长,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除了持续聚焦主力产品外,开辟并培育新兴板块以及加大研发投入,也是不可忽略的两个重要因素。
如今新兴板块占中联重科收入比例已超过20%。 图为中联重科农机生产车间
主力产品一马当先
越是市场波动,越是拼实力的时候,就越要聚焦主业,这是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在上一个行业下行周期中学到的生存之法。
中联重科是长沙4家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之一,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是其三大“冠军”产品。2021年,中联重科强化新数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融合创新,不断增强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
有了新兴技术的加持,中联重科多个优势产品在国内持续领跑。记者了解到,2021年,中联重科30吨及以上汽车起重机销量居行业第一;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国内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建筑起重机械销售额再创历史新高,销售规模稳居全球第一;长臂架泵车、车载泵、搅拌站市场份额仍稳居行业第一。
而盾构机,是铁建重工被提及最多的主力产品。事实也是如此,在2021年,铁建重工成功研制国产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陆续出产14米及以上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同时还成功研制了国产最小直径土压、泥水平衡盾构机。
在国产盾构机领域诞生的纪录中,铁建重工贡献了大半,且无论是营业利润率还是全球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都位居行业第一,尤其是岩石隧道掘进机产品,连续5年在中国内地市场份额保持第一。
三一国际也不例外,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去年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掘进机、堆高机、正面吊、继续稳居中国第一。
新兴板块强势崛起
2021年,高空作业平台市场突然就变成了一块“香饽饽”,竞争也进入了群雄逐鹿的阶段。在长沙,除了铁建重工,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星邦智能等企业均有所涉及。
高空作业机械设备是中联重科最年轻的一个产品板块,于2018年10月正式开辟。之所以进入这个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是高空作业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中联重科也想借此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周期能力。
借助“中联重科”这个大品牌,高空作业板块虽然起步晚,但后劲十足,市场化道路走得极为顺畅。2021年,中联重科高空作业机械销售额达33.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10.76%,国内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三的同时,海外市场也表现优异,已覆盖五大洲58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以高空作业机械、土方机械、新型建筑材料及农业机械和智慧农业为代表的新兴板块占中联重科收入比例已超过20%。
开辟新板块,增加新的营收增长点,早已成为当下工程机械企业抵御周期风险的共识。
铁建重工在聚焦主力产品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产品体系,从“地下”开始走到“地上”。
去年4月,国产首套超高巷道快速掘锚成套装备在长沙下线,可实现掘进工作面探、掘、支、运全工序一体化施工。这是铁建重工打造的“地下开采装备、冷开挖装备、露天开采装备”3大矿山装备产品线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新兴板块如绿色建材装备方面,液压圆锥破碎机、颚式破碎机等新产品新技术取得突破;农机板块方面,采棉打包一体机等高端农机实现规模销售,研制出国产首台6米割幅青贮机;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在多个应用领域实现突破。
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创新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工程机械企业,深谙这一道理。
铁建重工是长沙企业创新的代表之一。2021年,铁建重工研发投入高达6.78亿元,占营收比例的7.12%;研发人员数量1413人,占总人数的28.6%。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带来了高回报率。去年,得益于创新驱动,铁建重工实现营业收入95.17亿元,同比增长25.05%,距离百亿元企业一步之遥,而且一年之中新增授权专利346件,累计专利总数为1554件。
中联重科也是如此,视“技术是根,产品是本”。2021年,中联重科研发费用为38.65亿元,同比上升15.56%。
高投入,意味着高产出。去年一年,中联重科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6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8%,全年共授权专利727件,同比增长99.2%,获得1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而三一国际去年能够实现首次营收破百亿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67.9 %。
与上述两家企业略微有些不同的是,三一国际将不少的费用花在了新产品和新技术上。比如,在无人矿车、智慧物流、智能产线、AGV、电动叉车等新业务领域,三一国际去年持续投入超过1.6 亿元。
此外,人才投入也更加精细化,三一国际研发力量向数字化、国际化、电动化倾斜,其中数字化人才增长 77%、国际化人才增长50%、电动化人才增长80%。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