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芯片”也就是我们半导体产品的原创性集成电路,如果说手机芯片是手机的“大脑”,那么汽车芯片就像汽车的大脑。汽车芯片它可以分为“功能”芯片”、“功率半导体”、“传感器”这三类。中国能够造得出来汽车芯片,然而在技术、生产能力等方面并不具有绝对的行业优势。
汽车芯片主要产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全球汽车芯片基本被欧美日厂商把持着,权威数据显示汽车芯片排名前五的供应商是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德克萨斯仪器和意法半导体,总市场份额超过50%。恩智浦、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都是欧洲汽车芯片德州仪器是一家美国企业,瑞萨电子是一家日本制造商。
各大汽车都在往智能化方面发展,半导体芯片电子设备在汽车中所占的配件比例越来越多,像无人驾驶技术原本只出现在部分车型或者高端车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了大部分新能源车的标配。由于芯片产业是具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周期性的,所以企业往往不会备太多库存,毕竟供大于求就会出现巨额亏损,所以在汽车销量低迷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轻易扩产,但没想到的是中国市场的复苏使得芯片需求大幅增涨,各家库存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汽车新四化(即M-Mobility移动出行,A-Autonomous driving自动驾驶, D-Digitalization数字化,E-Electrification电气化)的发展在全球和中国层面均已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化发展特征,并在各自的技术和商业赛道中以不同的速度“奔跑”。相对于电气化这一涉及到整个汽车产业乃至能源结构变革的趋势,自动驾驶与数字化/智能网联在相辅相成发展的同时也在短期内体现出了不同的商业价值。而共享出行目前依然处于一个资本、需求、政策共同主导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尤其是数字化、定制化和自动驾驶)带来的行业变革有望在“下半场”开启;长期来看,出行服务是终局的体现,也是终端消费者的第一触点,而自动驾驶、数字化和电气化则成为关键使能技术。
由于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目前中国半导体企业造车规级芯片意愿低,未能实现该领域的自主可控。在汽车产业变革加速、市场需求增长的情况下,汽车芯片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随着智能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作为生产智能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汽车芯片的重要性凸显。而近期地缘局势恶化所导致的芯片短缺危机预期升温将强化市场对于汽车芯片领域的关注,汽车芯片有望维持高景气度。
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因为芯片短缺累计减产约1020万辆,中国市场近200万辆。去年“缺芯”最严重的时候,国内各大车企或减产,或优先保证高价值车型出货,小鹏、理想等更是一度推行“先提车,后装芯片”销售策略,一直到今年2月底,工信部监测才显示中国市场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逐步缓解。
中国芯片供应链一是要注意短时间内芯片的成本会走高,二是可以将切入角度放在自动驾驶领域、AI、人工智能等更加高精尖的芯片领域,而不是已经十分成熟的MCU,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认识到芯片的供应链变革其实是汽车智能化带来的变革,要做好产业协同,“整个产业要联动起来,去思考未来在智能汽车这个领域,在软件发挥重要作用的趋势下,汽车架构应该如何来适应。
一辆车不能只考虑使用阶段的节能效果,更要考虑制造阶段是否贯彻减碳思想,甚至还要考虑报废这辆车会不会带来更多污染,“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带来的不只是高新技术,还有整个汽车产业的变革”,只有完成这样的变革,中国汽车产业才是在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