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流速仪流量计在灌区监测方案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如果说20世纪是''机器''时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21世纪就是''信息''时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必将进一步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全社会高度重视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要''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要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水利部也十分重视信息化工作,汪恕诚部长明确指出''用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水利部制定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灌区信息化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
目前,我国灌区的灌溉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从总体上讲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区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型灌区平均0.37万hm2有一个水位、流量观测点,单位测点控制渠道长度94km。靠如此稀少的观测设施,根本无法对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实时监控。其他的观测项目如水质、土壤墒情和地下水、作物长势等更少。同时,观测手段也相对落后,现在灌区大部分仍是采用简单的、经验的方法进行观测,测量精度较低。
由于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水流的各项特征指标和灌区灌溉管理所需的其他信息,使得用水调度大多凭经验进行,大多数灌区不能动态制定用水计划,无法适应水情、作物种植结构等的变化情况,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无效放水。
(2)灌区信息传输手段比较单一、落后
目前,大多数灌区的信息传输手段限于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线,监测的水情、墒情和作物长势等信息只能人工通过电话或整编后的纸媒介进行传输,时效性差,难以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
(3)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需提高
部分灌区也尝试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但由于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差,使得建成的信息系统使用难、管理维护更难,无法充分发挥已建系统的作用,更兼新老系统共同运行,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灌区工作人员的负担。时间久了,已建系统逐渐老化、落后,人们也对信息化的效益产生了怀疑,系统无法进行更新改造,逐渐淘汰,灌区管理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伴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对新技术的掌握。灌区要实现信息化,也必须从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入手,使得灌区有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并能够很好的使用信息化系统,对信息化系统能够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信息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对实际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就是针对灌区管理信息智能化提供一种解决方案,使用雷达流量计实时监测灌区流量。
监测系统的构成
利用雷达流量计配合遥测终端机使用,采用市电或者太阳能供电系统进行供电,将流量计固定于渠道中,遥测终端机定时的采集流量计里面的数据通过GPRS远程发送到服务器中,数据可以通过WEB平台和手机进行查看。
整个系统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雷达流速仪和雷达水位计,用于测量渠道的流速、水位、流量、累计流量。利用支架固定在将设备固定在渠道上面,或者直接固定在渠道底部。
(2)遥测终端机,用于采集本地传感器的相应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
(3)设备机箱,用于放置胶体蓄电池,充电器,遥测终端机等。
(4)胶体蓄电池,用于给所有设备进行供电,一般选择12V38AH。
(5)太阳能电池板,用于给胶体蓄电池进行充电。
(6)充电器,用于给胶体蓄电池充电。
(7)立杆、避雷针、地笼,用于相应的土建,机箱等的固定。
(8)服务器及相应的接收软件,用于接收和解析遥测终端机发送上来的相应的报文,进行解析和存储。
(9)通过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或者手机浏览器浏览各个站点的数据信息。
现场安装案例: